【博雅大讲堂(第32期)】声义相切——欣赏古诗的音响

发布时间:2021-04-19 作者:周围 审核:任月 发布:宋杰 浏览次数:507

马丽丽老师以刘禹锡《有所嗟》为例讲解齿音字 (摄影:任月)

马丽丽老师讲解声韵调与诗歌情感的烘托表达 (摄影:任月) 

马丽丽老师讲解声母的音响与兴会宜达 (摄影:任月)

博雅大讲堂现场 (摄影:任月)  

2021416日,太阳成集团tyc7111cc“博雅大讲堂”第32讲“声义相切——欣赏古诗的音响”讲座在文理楼142举行。讲座由太阳成集团tyc7111cc副教授马丽丽老师主讲,中文系张欣老师主持,全校师生百余人参加。

源远流长的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,为了更好地体会诗歌音响之美,马丽丽老师分别以古诗中的韵脚、声母、声调和双声叠韵为重点,通过《垓下歌》《大风歌》《登楼赋》《寻隐者不遇》等数十首诗赋,详细讲解了古诗中声、韵、调等音响因素,在诗赋中是如何起到烘托情感、兴会宣达和表现情绪等效果的。与声韵调密切相关的双声叠韵,给中国诗歌带来了丰富的词汇和优美的音响,马丽丽老师以《寒食下第》《惊秋》等诗歌为例,阐发古人利用双声叠韵的“着意布置”表现事义物态的情状,以达到“声情相切”的境界。

讲座过程中,马丽丽老师为同学们分析了不同时期声韵之间的差别,介绍了《宋本广韵》等可以查阅古诗声韵的书籍,并通过现场朗读的方式,对部分诗歌进行了古音拟演,让在座师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古诗音响之美。讲座最后,马丽丽老师揭示出古代的诗人在创作诗歌时,于下字用韵之处多用心讲究,竭力追求声由情出,情在声中,声情哀乐一齐涌现的境界。然而,自近代新文学兴起以来,破旧立新,新文学争得了许多自由,但也失去了不少凭籍,就诗歌的音响而论,损失最大。而这个根源于民族语言与情感的诗歌音响话题,在当下足以启发新知。纸寿千年,我们可以通过甲简帛纸上的文字了解古人所思所想,但古代的声音却无法跨越时间,为我们所耳闻。马丽丽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为我们指出一条别样的途径:在了解一些汉语音韵学知识的前提下,通过诗歌的诵读,体会诗歌的音响,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全面地理解诗歌丰富的美感和情感,进而感悟中国传统文学的深厚与优美。

 

主讲人简介:

马丽丽,安徽肥东人,太阳成集团tyc7111cc副教授,历史学博士,研究方向为古典文献学。主讲“古代汉语”“中国古代文学(宋代部分)”“中国古典文献学”等课程。自2010年至今,主持科研项目8项,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2项;出版学术著作2部,发表论文10余篇,先后获得厅局级优秀社科成果奖一等奖在内的奖励若干项。

 





Baidu
sogo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