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4日,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宗迪做客博雅讲堂第81讲,畅谈《山海经》的世界。博雅讲堂由荟萃学院、太阳成集团tyc7111cc联合主办,文法学院、人文素养班等师生参与讲座。
刘宗迪教授畅谈《山海经》的世界 摄影赵丹
“《山海经》中的怪物真的是人们的想象吗?”通过列举鱿鱼、穿山甲等动物在《山海经》中类似怪物的描写,刘宗迪指出,《山海经》中的怪物都是上古先民对自然界真实存在事物的客观描写,而非虚构的怪物。今人认为的奇书《山海经》,实际上是上古有着周密计划、基于实地考察和真切见闻、系统记录山川资源的地理博物志,而研究《山海经》的关键,是弄清它的地理范围。
《山海经》是四面环海的地理格局,在上古认知体系的中国版图中,山东是唯一一个四面环海的地方。距今6000年前,山东西部与河南之间是一片汪洋,现在鲁西大片的水域、湖泊便是当时的遗留。从《山海经》的地域范围考察入手,刘宗迪将《山海经》中的记载与现实地理状况进行对照,重新厘定《山海经》的单位制,得出《山海经》记述的就是山东地理这一结论,进而依据山东版图重新将《山海经》的山川进行定位。
讲座现场 摄影赵丹
在此基础上,刘宗迪教授以黄金宝藏为例,介绍了作为“藏宝图”的《山海经》。经过系列的考证可以确定,《山海经》中的“金之山”就是今天济宁的金乡,是上古祭祀太阳神的宗教圣地,在汉代属于昌邑国的领地,当时就出土了大量窖藏黄金。这些原本属于太阳神的祭品,随着昌邑王刘贺的废黜南谪而带到江西南昌,如今从海昏侯墓中被重新发掘出来,再次震惊世人。而出土众多黄金器物的四川三星堆、金沙遗址,也与山东有千丝万缕的关系。
刘宗迪指出,《山海经》是一部基于实地考察、真实记录、具有高度“科学性”的图志,是一部古老的国土资源调查报告。既是字面意义上的“藏宝图”,更是一座上古历史记忆的宝库,其中有太多的文化宝藏等着研究者去发现。
太阳成集团tyc7111cc党委书记姚成郡从“四个世界”的角度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:刘宗迪教授为在座学生构建出古人的认知世界、上古的博物世界、脚下的山东世界、脑海中思维世界,以全新的视角对《山海经》做出全新的解读。希望在座的同学能够跟从刘宗迪教授的启迪,追寻更多关于《山海经》的文化宝藏。
主讲人简介:刘宗迪,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,博士生导师,文化史研究所所长。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气象系、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、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,2001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法学博士学位。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、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。长期从事中国古代神话、上古史、民俗学等领域的研究,最近致力于《山海经》与古代地理、历年史、宗教的重建,出版《失落的天书: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》《众神的山川》《山海经的世界》等书,深受读者欢迎,《失落的天书》已重印10次,《山海经的世界》《众神的山川》也在短期内多次重印。